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0日电 (记者 郭文静)他们不是中国人,却对中国怀有故乡的情愫;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内心却有着同样的“中国结”。2015年10月,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司富珍教授主持的国家级教育对外交流项目“百名高级汉语人才重返中国”系列活动陆续展开。这个项目是为语言和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特别设计的,宗旨是为他们提供更多交流、合作、集思广益学习和分享的机会。活动期间,有3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曾经留学中国的“洋学生”重新踏上他们的第二故乡。

方佳在曲阜孔庙。(图片由本人提供)
漂洋过海的来看你,中国!
方佳就是一位“洋学生”。
1998年,为了看一眼母亲生活过的地方,欧洲小姑娘方佳漂洋过海从遥远的奥地利来到了中国。
“我妈妈从小在中国沈阳长大,耳濡目染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回到奥地利后时常对身边的人诉说一些中国的人文情怀,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憧憬来到中国。”
这次为期一个月的旅游并没有让方佳过足中国瘾。
6年后的2004年,方佳又以交换生的身份来到北京语言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学习。
这一年的留学生活,让方佳对自己的人生、事业、理想有了新的认识,她一边学习汉语,一边了解中国,从最初的不适应中国的学习环境和饮食习惯,到后来的慢慢融入到中国的学习氛围,再到现在完全“戒不掉”中国的火锅。方佳爱上了中国,“中国教育了我,也锻炼了我。”
在此次的“重返中国”项目中,方佳作为留学生代表再次回到了中国。探老友、访孔庙、吃火锅,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是方佳还是在中国感受到了浓浓的“故乡”情。方佳表示:“如果未来有机会的话,我还是想在中国工作。”

阿明(右二)受邀参加活动。(图片由本人提供)
伊朗青年留学中国七年:这里曾是我的乌托邦
阿明和方佳一样也是此次活动的一员。
阿明第一次出国之旅就是来中国留学,2007年阿明来到中国学习汉语言,这一来就是七年时间。这七年在中国的生活和学习对他的影响特别大。阿明表示,中国人“克制”特点是他最为欣赏的一点。他说:“中国人普遍都会很克制,在愤怒或者委屈的时候常常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这不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具备的一种全民的素质。”
阿明说道:“我对中国的认识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伊朗的大学学习中文的时候。那时,中国就是我的乌托邦,当时觉得中国什么都好;第二个阶段是在中国读研究生和博士期间,大约有七年时间,这期间就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习惯了中国的生活之后就觉得中国文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第三阶段是伊朗教中文的时候,当我的学生看到剪纸和毛笔字的时候很激动很兴奋,和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当时我就觉得,看待中国文化,还是应该以外国人的角度去看待,这样才能够更加觉悟出它的珍稀之处。”
目前,阿明在德黑兰大学教授中文,他表示:“最近两年,中文在伊朗学生当中可谓人气大涨,有很多学生都抢着要学习中文。”在教学之余,阿明还想通过翻译的方式,把中国的文化带到伊朗。阿明最喜欢的中国风俗是“坐月子”,阿明表示已与妻子着手翻译“坐月子”的相关书籍,希望把这一风俗传到伊朗人民的文化中去。阿明也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常常回到中国,感受日新月异的中国文化。

吴家齐表演抖空竹。(图片由本人提供)
“汉语桥”比赛冠军 来华探知东方神秘文化
来自奥地利的吴家齐与中国的情缘是在他14岁的时候建立的。当时有一名中国留学生寄宿在他家里,从这名中国留学生口中吴家齐第一次感知到了中国文化的神秘和神圣。因此,一年后当吴家齐有了出国交换读书的机会时,毫不犹疑的就选择了中国。虽然在中国的学习生活只有一年,但他对中国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回国而变淡。
参加“汉语桥”比赛是吴家齐在中国感触最深一段经历。2011年,还在读书的他专程从奥地利飞到中国参加“汉语桥”比赛。吴家齐表示:“比赛时间差不多有一个月,非常激烈,时间也很紧张。但是现在回头想想,当时的经历是非常珍贵的。”吴家齐不仅在当年的比赛当中荣获冠军,更是在此期间交到了一些有如战友般情谊的朋友,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们因为拥有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而相聚,即使在比赛结束后,大家也依然保持联系。
2012年吴家齐再次来到中国留学,学习对汉语教学专业,这也使他有机会进一步加深对中国语言文字的了解。吴家齐表示,希望通过“重返中国”这样的交流活动结识更多像他一样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并愿意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自己贡献的汉语人才。
在此次“重返中国”项目的活动中,这些曾经的外国留学生们都感受到了一种“回乡”的氛围。无论他们现在身在何方,在心底都埋下了一个“中国结”。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网)
|